現在位置:首頁 > 法律知多少 > 欠錢不還 / 金融犯罪

免費法律諮詢專線(24小時法律諮詢專線)
0800-671-671

法律知多少
欠錢不還 / 金融犯罪

什麼是借據?和其他債權文件有何差異?

借據是一種借款憑證,由借款人親自簽署,載明借款金額、借款日期、還款日期與還款方式等要素,作為日後釐清雙方金錢債權的法律依據。與其他文件相比:
 
1.借據具備民法金錢債證明力
民法規定,口頭債權同樣具法律效力,但借據以書面具體記載債務關係,更具證明力,日後較易成為法院採信。
 
2.與本票不同,不具立即強制執行力
本票能申請票據裁定後直接進入執行程序;借據則需先提起金錢債訴訟取得判決、調解或公證認證後,才可用於強制執行。
 
3.比欠條或收據更完整
借據重視還款承諾與時間表,強化金錢借貸的法律性;欠條有時僅承認收款,收據則僅為收款事實證明,不見得約定付款義務。
 
4.因契約性質可更具彈性
若雙方需明定利息、延遲金,借據內可約定,提升協議完整性。但需留意民法對利息上限與複利限制的規範,以防約定無效。

什麼是借據?
 
借據可以約定利息嗎?利息約定是否合法?
 
多數借貸雙方會在借據中加入利息條款,以下為相關法規與爭議分析:
 
1.利息需約定且不違法利率上限
我國民法規定年利率不得超過20%,超過部分不受法律保護。若借據中約定超過上限,逾額利息部分無效,只得按合法利率計算。
 
2.複利需慎用
若約定複利計算(利息滾入本金再計息),法院實務認為須明確告知借款人並合理估算,否則易被認定為「利率陷阱」,僅支持單利。
 
3.違約金與滯納金的區別
借據中若約定遲延還款應支付違約金或百分比滯納金,需區分是屬違約金(契約約定補償)或複利性質。違約金可合理設定但若過高仍可能被認定無效。
 
4.實務計算與證明問題
若借據上沒有利息或計算方式不清,未來糾紛時債權人須自行提出計算依據並慎重蒐證。
 
借據糾紛如何解決?法院會怎麼判?
 
使用借據遇到糾紛時,法院通常會從以下方面判斷與裁量:
 
1.借據真實性與簽名是否為本人
若債務人聲稱借據是偽造,法院可委任書狀、筆跡專家鑑定,若確認簽名非本人,借據就無效。
 
2.利息與滯納金之合法性與效力
若借據利率或延遲金超過法定上限,法院會僅支持合法部分,或依契約精神調整補償標準。
 
3.借款用途、證據完整性
若被告主張借款是贈與、利息共同支付或其他性質,法院會檢視匯款證明、聊天記錄、共同耗用資料等判斷事實。
 
4.還款事實是否已發生
若債務已清償但借據未被收回,法院會要求原告提出匯款記錄、轉帳憑證、證人證言或收據。
 
5.時效抗辯與訴訟請求效力
民法規定普通債權消滅時效為15年,自最後履行義務日起計算;若雙方另有約定,可中斷或展延期限。
 
6.習慣法或善意主義
法院亦會考量雙方往來情形、資力關係及交易常態,若借方遭不當剝奪或利息過高,可能對原告不利。
 
實務案例解析:借據爭議法院判決重點
 
▪ 案例一:借據簽名爭議而敗訴
張姓原告主張有借據向李借款30萬元,但李聲稱署名非其本人。法院進行鑑定確認借據有偽造跡象,判借據無效,駁回原告訴請。
 
▪ 案例二:利息超過20%部分無效
王姓原告與對方約定借款50萬元、年利率30%,並明列複利計算方式。法院認定逾法定上限10%不具效力,僅支持按照法定20%計息。
 
▪ 案例三:借據已還款卻仍被起訴
林某向施某借款10萬元並簽借據,雙方後約定分期還清、並口頭確認款項履行。林另有借據主張剩餘款項10萬元未歸還。法院認為雙方有合意,且已返還實款,施某聲請書具有證據力,駁回原告訴訟。
 
▪ 案例四:借據未註明還款期限導致程序遲滯
丁姓債權人提交借據但未註明明確還款期限,也未再有補充證據。法院以欠缺履行期為由,判原告須補足證據或另行主張契約履行期限後,再准許裁判補正。
 
借據應注意哪些細節?專業建議整理
 
▪ 正確記載借款金額與還款期限:必填數字與大寫金額,避免爭議。
▪ 簽署人身分與簽名清晰:建議借款人附上身分證字號並簽名,以利日後比對鑑定。
▪ 註明利息、延遲金及是否複利:利息內容構成契約一部分也清楚告知借款人風險。
▪ 雙方簽名見證人或公證公證:加強公信力,有助避免未來質疑。
▪ 還款應取得證明並銷毀借據:以收據或轉帳憑證對應,清償後要求收回借據以示債務終止。
▪ 善意保留原件與副本:將借據存放安全處,備有影本可快速提供法院查驗。
 
借據看似簡單,實際法律效力需保障與運用
 
借據雖為常見借款工具,但其法律價值與效力,需注意內容完整、真實可靠、並遵守法定限制。債權人應保存證據、合理約定利息與履行期限;債務人則需留意借據是否合法並在履行後收回憑證。遇到借據糾紛時,雙方均可蒐集相關文件與證人證言,提早諮詢律師,掌握法律脈絡與證據準備,為自身權益把關。若你正面臨借據糾紛或需協助擬寫規範借據,歡迎聯繫我們,一同展開策略分析與解決方案。
電話諮詢LINE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