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權行為是指未依法律或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之規定,對他人權利或利益造成損害的行為,包括行為人故意或過失所致。常見類型如:交通事故、醫療過失、產品責任、名譽侵害、公共危險等。民法第184條規定:「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也就是說,侵權責任不限於契約關係,僅要是違法行為造成他人損失,均應負賠償責任。
與契約違約不同,契約違約是當事人間約定未履行所產生的責任,而侵權行為不需存在契約關係,只需損害發生者與受害者間具客觀損害關係。例如:一位路人被掉落招牌擊中而受傷,就屬典型侵權,與契約無涉。
侵權要件有哪些?損害該怎麼計算?
判定侵權是否成立,通常需達成下列五大要件:
1.不法行為:行為違反法律或心理上一般社會允許之標準。
2.損害事實:受害人須提出財產損失、人身傷害或非財損害(如名譽損失等)。
3.因果關係:受害損害須由不法行為直接造成,且不可斷裂。
4.行為人有故意或過失:不論係過失還是故意,均須證明。
5.歸責關係成立:行為人須對其行為負責,並不是因不可抗力或正當行為而減輕責任。
至於損害賠償的計算,可分為直接與間接損失:
▪ 財產損害:包括醫療費、修車費、財務損失、工作損失、未來治療與看護支出。
▪ 精神損害:常以精神慰撫金方式賠償,基於侵權行為造成的心理傷害,而非度量可清成本。
▪ 懲罰性賠償:部分情況如故意侵害名譽,法院可額外判懲罰性賠償以示警惕。
法律亦賦予被害人取得事前保全、假處分與強制執行之權利。
侵權如何主張與訴訟?流程必要了解哪些關鍵步驟?
若遭遇侵權事件,被害人應掌握下列流程:
1.蒐集證據:證據包含事故現場照片、醫療證明、收據、證人證言、行車記錄等,以確認損害事實與侵權行為。
2.擬狀聲明:向法院提出「損害賠償訴訟」,內容包括侵權事實、損害認定、法律依據與求償金額。
3.進行保全程序:如對方可能轉移財產,可申請假扣押財產、處分或禁止離境等措施。
4.證據調查與辯論:被告將進行答辯,法院依雙方證據召開調查程序、聽證、證人質證與鑑定。
5.判決與執行:法院審理後將判決侵權責任與賠償金額;若對方拒不付款,可申請強制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侵權訴訟有兩年時效,自受害人知悉損害與加害人之日起計算。此外,引用證據排除證據、證據抗辯程序已列入法律程序中。
實務案例分析:法院如何認定侵權與量賠?
▪ 案例一:交通事故傷害賠償
甲駕駛未注意車距,追撞乙機車,乙受輕傷需休養20天、支出醫療費用5萬元、修車費3萬元並失去工作收入。法院依交通法規判定甲負完全責任,要求賠償共計10萬元,並支付精神慰撫金5萬元;甲需負擔後續復健補助。
▪ 案例二:醫療過失導盲狗錯誤治療導致失明
病患至醫院驗傷後,醫師誤判病情、延後處理,導致病患失明。法院認定醫師未遵守診療義務,構成侵權。判賠病患精神慰撫金200萬元、醫療費用與未來看護支出參考生活輔助費用與專業鑑定結果每年增加。
▪ 案例三:產品責任傷害消費者
消費者購買電風扇,因線路設計缺陷導致手指遭到切割,法院認定廠商未提供完善設計與警示,屬於產品瑕疵與侵權行為。判決廠商向消費者支付修復費、精神慰撫金及其醫療與看護相關支出。
▪ 案例四:口頭誹謗造成名譽侵害
張某在公開場合散佈誹謗言論,造成李某身心受創與商譽受損。法院判決張某構成侵權,須支付慰撫金10萬元並公開道歉,達成名譽恢復與預防效果。
侵權防護與律師建議:你我都應該了解哪些重點?
對於潛在加害人或受害者而言,應注意以下建議:
▪ 行為人應保留合法證據、如需公開發言先確認事實避免誹謗,使用合格產品並加裝安全防護,降低侵權風險。
▪ 受害人若懷疑遭遇侵權,建議盡早諮詢律師協助蒐集證據、聲請保全並擬狀起訴提升勝訴率。
▪ 律師將協助你衡量是否提出和解申請、談判金額、準備鑑定或證人證言,提升談判籌碼與司法效率。
若加害人無能力支付,律師能協助查扣財產、申請強制執行或提出分期償還協議,保障你的應有權利。
侵權行為影響深遠,千萬別低估法律力量
侵權行為往往涉及金錢、健康與名譽重大損失。了解侵權要件、舉證方式與訴訟路徑,可助你迅速維權或做好防範;律師更能為案件提供策略支援與專業建議。如果你遭遇侵權或希望預防風險,我們的專業團隊具備豐富民事訴訟與侵權案件經驗,隨時能協助你採取法律行動或主導和解方案。歡迎立即聯繫我們,讓我們一起維護你的權益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