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禍發生時,最重要的是冷靜處理,遵循以下步驟:
1.確認安全與人員狀況
先將車輛移至安全地點,如無法移動就地警示,並確認人員是否受傷,若有人受傷應立即呼叫救護車及報警。
2.報警並通知警方到場
務必報案,由警方記錄現場事證與初步責任歸屬。記得向警方要求開立「車禍初判表」為後續理賠與訴訟的重要依據。
3.拍照與蒐證
包含現場全貌、車輛受損部位、路標、紅綠燈、煞車痕跡、車牌、肇事位置,以及行車紀錄器畫面,並記錄當下氣候與道路狀況、證人資料。
4.確認事故當事人與隱藏行為人
若事故涉及非駕駛者或路人,應取得他們姓名、電話與證詞,避免日後逃逸或舉證困難。
5.通知保險公司
盡快向自身或第三人強制責任險、車體險等保險公司報案並留存保單備查。
6.保留證據與筆錄
保留理賠證明、費用單據、醫療紀錄,如果涉及事故車輛修復,也應取得修車報價與維修單據等。
透過完整蒐證與流程,能保障當事人在理賠或訴訟階段的舉證責任與角逐賠償基礎。
車禍責任如何判定?怎麼知道誰應負擔?
車禍責任歸屬不只是警察初判而已,詳細程序包括:
1.遵循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與民法事故責任
如闖紅燈、未保持安全車距、酒駕、超速等違規行為,易被認定為主要過失方;若未違規,則進一步以民法判定注意義務的合理性。
2.以證據判定責任比例
包括初判表、行車紀錄器、肇事過程畫面、現場物證,甚至專家鑑定(如車禍重建、速度換算)。法院會綜合所有因素分配雙方責任比例。
3.進入保險調解或監理調解
保險公司常會組織事故調解,根據法條與保險條款協商責任分擔。若無法協調,仍可啟動訴訟程序。
4.法院進入正式訴訟
訴訟中法官將依照法律規定與證據進行全面評價。最終依民法第184條、192條等,落實過失責任比例與賠償義務。
責任比例確定後,賠償金額依民法或道路交通借支,按比例分攤醫療費、車損、精神慰撫金、後續照護等。
車禍處理能賠償哪些項目?賠償範圍有什麼限制?
車禍後的賠償項目主要區分為物損與人損,包括:
1.車損與財損
修理費用、拖吊費、代步車費用、零件價差、車價折舊等,應依保險或司法鑑價鑑定。
2.醫療與看護費
包含急救費用、住院費、門診、復健、藥費,以及必要的看護、交通等費用。
3.休工損失與營業損失
傷者可依實際薪資證明請求補償,若非固定收入,也可依碩士、律師等常態經費推估標準請求。
4.精神慰撫金
民法第195條或第193條根據傷害程度、責任比例及受害人年齡判定,法院會裁定合理金額。
5.公共附帶費用
包括警方交通事故處理費、車輛拖吊費、公聽費等も。
注意:保險理賠常設有上限,提高補償額可經由法院訴訟要求超過上限。
實務案例解析:法院如何做出車禍賠償判決?
▪ 案例一:
甲開車跟車距離過近追撞乙車,警方初判甲全責,但後甲主張乙急煞。法院認為甲未保持合理車距,判定甲負責70%、乙30%。最終甲須分攤車損、醫療費與精神慰撫金等。
▪ 案例二:
丙酒後低速逆向侵入路口,被丁駕車撞上,警方認定丙全責。法院以酒駕增加重大過失,判丙負責賠償丁車損、醫療與精神慰撫金。
▪ 案例三:
戊因兒童突然衝出,緊急煞車時滑撞後方己車,警方初判戊與己分別負責80%與20%。法院認可天災因素,也判定己未保持安全車距,賠償比例維持原判。
▪ 案例四:
己駕駛未留意施工標誌撞傷行人,警方初判為己全責。法院依行人是否闖紅燈確認戊部分過失,將責任調整為己60%、戊40%。
車禍處理法律與實務建議總整理
▪ 儘早報警與保存初判表正本:最初資料對未來理賠責任比例非常關鍵。
▪ 完整蒐證:行車紀錄器、手機錄影、事故現場照片、路口監視影像等。
▪ 確認責任比例並與保險公司協調:必要時由律師協助與對方談判。
▪ 依據法律主張賠償範圍:如精神慰撫金、人身照護費、傷後復健費等,應舉證證明必要性。
▪ 時效注意:車禍賠償請求時效為2年,自事故日起算。逾期可能放棄權益。
▪ 訴訟最佳策略:建議先行保全,例如申請假處分暫扣對方保險金或銀行存款。
▪ 專業協助更安全:委任律師協助蒐集證據、計算賠償額度、提起訴訟或強制執行。
車禍處理需從現場到法律全面掌控
車禍處理是一個從現場處理、保險理賠、車損評估、責任釐定,到可能進入訴訟的複雜流程。唯有在事故現場詳實記錄、保留車禍初判表與證據,才有機會捍衛自身權益。若你現在正處於車禍處理階段,無論是與保險協商或法院提告,我們的法律團隊擁有交通事故處理與訴訟經驗,能為你提供專業協助與策略建議。讓你在糾紛中站穩立場、得到應有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