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 > 法律知多少 > 刑事/毒品犯罪

免費法律諮詢專線(24小時法律諮詢專線)
0800-671-671

法律知多少
刑事/毒品犯罪

侵占罪是什麼?哪些行為會觸法?

侵占罪是指「原本合法持有他人財物,卻有意圖將其不法佔為己有」的行為,屬於違反刑法的財產犯罪之一。依據《中華民國刑法》第335條起相關規定,常見的侵占類型包括:
 
▪ 普通侵占罪(第335條):對於委託、借用、代管的財物,在持有後不返還並轉為私有使用。
▪ 業務侵占罪(第336條第1項):基於職務或業務上的便利侵占所持財物,如出納、財務人員挪用公司公款。
▪ 公務侵占罪(第336條第2項):公務員侵占因職務持有之公款或物品,罪責更重。
▪ 遺失物侵占(第337條):拾得他人遺失物、漂流物或他人遺忘物品未交還而佔為己有。
 
侵占罪成立的要件包括「合法持有他人財物」與「有不法所有之意圖」,這與竊盜罪(非法取得)明顯不同。

侵占罪是什麼?
 
侵占罪會被判刑嗎?可以減輕或緩刑嗎?
 
依照侵占類型與情節不同,法院裁量刑期如下:
 
▪ 普通侵占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罰金。
▪ 業務侵占罪: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
▪ 公務或公益侵占罪: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
▪ 遺失物侵占罪: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判刑會依據行為人是否初犯、有無悔意、是否賠償、和解狀況等條件而異。例如:
 
▪ 初犯且賠償完成:可能判處拘役或緩刑。
▪ 有前科、數次侵占:刑度會加重。
▪ 業務侵占金額高、次數多:可能判實刑,並需返還所有不法所得。
▪ 法院在量刑時亦會考量是否自首、有無返還財物、雙方是否達成和解等減刑因素。
 
侵占罪怎麼辯護?是否有機會不起訴或撤銷起訴?
 
侵占罪若處理得當,是有機會不起訴、獲得緩起訴或從輕處分的。以下為常見辯護方向:
 
1.無不法意圖:行為人原本就打算返還財物,只是因為疏忽或突發情況未及歸還,不符合「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的構成要件。
 
2.民事債務糾紛誤認為侵占:例如債權人委託收款後發生誤會,法院可能認定屬於民事債務糾紛,非刑事侵占。
 
3.事後返還或賠償:積極返還財物或賠償損失,可爭取檢察官緩起訴或法院緩刑。
 
4.雙方已和解:若能與被害人和解並取得諒解書,可作為法院量刑或檢方處分的重要依據。
 
5.證據不足或搜查違法:若警方取得證據的程序違法,也可主張證據排除,減少不利判決風險。
 
律師的專業協助在這類案件中尤其重要,能有效協助釐清事實、溝通和解與提出抗辯。
 
實務案例解析:侵占罪如何被法院裁定?
 
▪ 案例一:公司財務侵占公款
A為公司財務,利用職權挪用公司資金共計60萬元供個人使用。法院認定其屬業務侵占,判處1年10月徒刑,緩刑4年,並命其繳回全部金額並接受法治教育課程。
 
▪ 案例二:拾得皮夾未歸還構成遺失物侵占
B拾獲他人遺失皮夾,內有現金與證件,並未交給警局而自行保留使用。法院認定其主觀上有侵占意圖,判處罰金新台幣6000元。
 
▪ 案例三:民事糾紛誤為侵占
C因借用朋友手機未歸還遭提告侵占,法院調查發現雙方有借用對話記錄且C事後歸還,屬民事糾紛而非侵占,檢察官處分不起訴。
 
▪ 案例四:公務員侵占補助款
D為地方機關承辦人員,將社會補助款項匯入個人帳戶並支出。法院認定其利用職務之便犯下公務侵占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不得緩刑。
 
我們提供哪些侵占罪相關法律服務?
 
若您或親友遭遇侵占指控,我們可協助您進行:
 
▪ 案件初步評估與法律諮詢;
▪ 證據準備與行為釐清(合約、對話紀錄等);
▪ 與被害人和解協調、賠償安排;
▪ 爭取不起訴、緩起訴或緩刑聲請;
▪ 法庭出庭辯護與判決後權益維護;
▪ 協助申請刑後假釋、替代役或社會勞動方案;
▪ 提供後續法律與心理輔導資源。
 
侵占罪雖常見,但不等於必定定罪或坐牢
 
侵占罪常見於職場、親友借貸、民間財務糾紛等情境,是否成立需綜合主觀意圖與客觀行為。如果您正在面對侵占爭議,務必盡快尋求專業法律支援,正確釐清案情、保護自身權益。
 
我們的法律團隊具備豐富刑事辯護與和解談判經驗,可協助您全方位處理案件、降低風險,助您度過難關、重建信任與生活。侵占罪是指「原本合法持有他人財物,卻有意圖將其不法佔為己有」的行為,屬於違反刑法的財產犯罪之一。依據《中華民國刑法》第335條起相關規定,常見的侵占類型包括:
 
普通侵占罪(第335條):對於委託、借用、代管的財物,在持有後不返還並轉為私有使用。
 
業務侵占罪(第336條第1項):基於職務或業務上的便利侵占所持財物,如出納、財務人員挪用公司公款。
 
公務侵占罪(第336條第2項):公務員侵占因職務持有之公款或物品,罪責更重。
 
遺失物侵占(第337條):拾得他人遺失物、漂流物或他人遺忘物品未交還而佔為己有。
 
侵占罪成立的要件包括「合法持有他人財物」與「有不法所有之意圖」,這與竊盜罪(非法取得)明顯不同。
 
侵占罪會被判刑嗎?可以減輕或緩刑嗎?
 
依照侵占類型與情節不同,法院裁量刑期如下:
 
普通侵占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罰金。
 
業務侵占罪:處六個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
 
公務或公益侵占罪: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
 
遺失物侵占罪: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
 
判刑會依據行為人是否初犯、有無悔意、是否賠償、和解狀況等條件而異。例如:
 
初犯且賠償完成:可能判處拘役或緩刑。
 
有前科、數次侵占:刑度會加重。
 
業務侵占金額高、次數多:可能判實刑,並需返還所有不法所得。
 
法院在量刑時亦會考量是否自首、有無返還財物、雙方是否達成和解等減刑因素。
 
侵占罪怎麼辯護?是否有機會不起訴或撤銷起訴?
 
侵占罪若處理得當,是有機會不起訴、獲得緩起訴或從輕處分的。以下為常見辯護方向:
 
無不法意圖:行為人原本就打算返還財物,只是因為疏忽或突發情況未及歸還,不符合「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的構成要件。
 
民事債務糾紛誤認為侵占:例如債權人委託收款後發生誤會,法院可能認定屬於民事債務糾紛,非刑事侵占。
 
事後返還或賠償:積極返還財物或賠償損失,可爭取檢察官緩起訴或法院緩刑。
 
雙方已和解:若能與被害人和解並取得諒解書,可作為法院量刑或檢方處分的重要依據。
 
證據不足或搜查違法:若警方取得證據的程序違法,也可主張證據排除,減少不利判決風險。
 
律師的專業協助在這類案件中尤其重要,能有效協助釐清事實、溝通和解與提出抗辯。
 
實務案例解析:侵占罪如何被法院裁定?
 
案例一:公司財務侵占公款
A為公司財務,利用職權挪用公司資金共計60萬元供個人使用。法院認定其屬業務侵占,判處1年10月徒刑,緩刑4年,並命其繳回全部金額並接受法治教育課程。
 
案例二:拾得皮夾未歸還構成遺失物侵占
B拾獲他人遺失皮夾,內有現金與證件,並未交給警局而自行保留使用。法院認定其主觀上有侵占意圖,判處罰金新台幣6000元。
 
案例三:民事糾紛誤為侵占
C因借用朋友手機未歸還遭提告侵占,法院調查發現雙方有借用對話記錄且C事後歸還,屬民事糾紛而非侵占,檢察官處分不起訴。
 
案例四:公務員侵占補助款
D為地方機關承辦人員,將社會補助款項匯入個人帳戶並支出。法院認定其利用職務之便犯下公務侵占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不得緩刑。
 
我們提供哪些侵占罪相關法律服務?
 
若您或親友遭遇侵占指控,我們可協助您進行:
 
案件初步評估與法律諮詢;
 
證據準備與行為釐清(合約、對話紀錄等);
 
與被害人和解協調、賠償安排;
 
爭取不起訴、緩起訴或緩刑聲請;
 
法庭出庭辯護與判決後權益維護;
 
協助申請刑後假釋、替代役或社會勞動方案;
 
提供後續法律與心理輔導資源。
 
小結:侵占罪雖常見,但不等於必定定罪或坐牢
 
侵占罪常見於職場、親友借貸、民間財務糾紛等情境,是否成立需綜合主觀意圖與客觀行為。如果您正在面對侵占爭議,務必盡快尋求專業法律支援,正確釐清案情、保護自身權益。
 
我們的法律團隊具備豐富刑事辯護與和解談判經驗,可協助您全方位處理案件、降低風險,助您度過難關、重建信任與生活。
電話諮詢LINE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