妨害名譽主要分成「誹謗罪」與「公然侮辱罪」:
▪ 誹謗罪(刑法第310條):指「散布、張貼或以其他方式告訴他人不實事實,使他人受害」,屬告訴乃論罪,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
▪ 公然侮辱罪(刑法第309條):針對他人以言語、文字或畫像公開羞辱或貶低,無須證明內容是否為事實,只要足以侮辱他人,屬公訴罪,處拘役或罰金。
常見行為包括在社群平台散播謠言、戲弄他人辱罵、在群組發送攻擊性文字、蓄意造謠、甚至惡搞圖片影片並公開流傳等。無論是真實或為詼諧,都可能構成名譽侵害。
我被誹謗或公然侮辱,該怎麼應對?
當遭遇名譽侵害時,可依以下步驟行動:
1.保留證據
保存完整訊息、貼文截圖、留言紀錄、音視頻或證人陳述,並記錄發布時間與傳播範圍。
2.評估罪別與提告時機
若內容不實且損害名譽,可提誹謗告訴;若為侮辱性言語且公開,可向檢察官聲請偵辦公然侮辱案。
3.申請停止散布或恢復名譽命令
可透過法院聲請停止侵害、要求下架或刪除貼文,並要求加害人公開更正或道歉。
4.提出民事賠償
可另外對加害人主張精神慰撫金、律師費及必要支出。
這些措施能協助受害人及時制止侵害、避免惡性循環。
散播攻擊性言語會被判刑嗎?量刑要看什麼?
妨害名譽的量刑標準如下:
1.誹謗罪
法定刑二年以下徒刑、拘役或罰金。若造成損失明顯或影響重大,可向法院主張加重刑度或增加民事賠償。
2.公然侮辱罪
處拘役或罰金,案件由法院依情節輕重裁判,量刑上彈性較大。
3.加重要件
包含特定身份者加害(如公職人員)、在網路社群大量散播、造成受害人生活與工作重大困擾等情境,都屬加重因素。
法院在量刑時通常參考以下情綱:發布內容是否惡意、是否真實、有無公開平台散布、是否造成實質損害與影響範圍,及是否有悔意與和解情形。
實務案例與法院判決探討
▪ 案例一:社群群組內辱罵同事
A在公司群組使用不雅言語攻擊B,且內容公開群組其他同事。B依公然侮辱提告,法院認定A在公然群體環境下辱罵,判處拘役十日並易科罰金。
▪ 案例二:網路誹謗案
C網路散布D「吸毒、涉黑」等不實情節,造成D名譽被侵害並被排擠。D提起誹謗告訴,法院認定構成誹謗罪,判C拘役及賠償精神慰撫金五萬元。
▪ 案例三:媒體不實報導侵害名譽
某媒體錯誤報導指E涉嫌貪污,雖後更正,但社會觀感已受影響。E提起民事訴訟並要求和解,法院依侵權法裁定該媒體公開道歉及賠償,金額超過心理慰撫金三十萬元。
我該怎麼避免觸法?提供幾點提醒
▪ 在網路或實體場合談論他人應採取謹慎態度,嚴守「是否能證明為真」與「是否令人受辱」兩項原則。
▪ 若引用他人言論,需註明出處且確保內容無虛假與過度揣測。
▪ 在群組等公開場合發表意見前,應先衡量是否屬理性辯論而非傷害人格。
▪ 若遭他人侮辱或造謠,應果斷保留證據並諮詢律師採取法律行動。
我們提供哪此妨害名譽相關法律服務?
▪ 法律諮詢:解說誹謗與侮辱罪相關原則與提告條件
▪ 證據收集:協助保留訊息截圖、通聯紀錄與證人陳述
▪ 提出告訴或聲請法院命令
▪ 談判與和解:協助撰寫道歉聲明或恢復名譽宣告
▪ 法院出庭與證人安排
▪ 協助民事賠償程序、精神慰撫金申索
▪ 判決後輔導,協助重建形象與媒體協助
▪ 協助企業制定內部網路負責使用規範與風險管控
妨害名譽非小事,法律保障有後盾
妨害名譽不分大場景、小場所,只要造成公開羞辱、不實指控或大肆辱罵,都可能走上刑責與賠償之路。受害人應積極保護自身權利,並透過法律介入恢復名譽;加害者應學會尊重他人、謹慎言行,避免走上違法道路。
若您或身邊親友遭遇妨害名譽的困擾,歡迎聯繫我們經驗豐富的法律團隊。我們將協助釐清事實、保護權益、恢復人生形象,用法律力量讓名譽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