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告罪依《刑法》第304條,指明知案件不實,仍向檢察官或司法機關告發,導致他人遭受偵查的行為。主要要件包括:
▪ 告發內容須為不實事實或明知不足以構成犯罪;
▪ 告發行為必須具「告發」形式(書面、口頭、檢舉信等);
▪ 實際導致被告人遭受偵查程序(如調查、拘提、訊問);
▪ 告發人是明知不實才提出,並非因誤解或善意誤導。
這種行為嚴重妨害司法程序,並可能造成無辜者生活、名譽和心理受創。誣告成立者可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六萬元以下罰金。
誣告怎麼證明?我該如何為自己辯護?
被控誣告罪時,辯護重點在於反駁「明知不實」與「告發影響」要件。常見防禦策略包括:
▪ 善意告發主張:可提出當時對事實所知有限,並非出於惡意或蓄意誣告;
▪ 證據前後矛盾:若被告事後改口或補充資料,可能顯示原本是善意或誤解;
▪ 舉証告發結果:若未導致正式偵查,如未立案、未展開調查,可主張不構成「致人偵查」要件;
▪ 律師協助整理歷史通訊、證人證詞、證據傳遞過程,證明自己並非蓄意傷害他人名譽或司法程序。
若告發內容具一定證據、目的僅為求查明,甚至新聞採訪或實際調查行為,法院可能認定為合理行使告發/檢舉權,而非誣告。
誣告罪要怎麼判刑?案件成立後後果嚴重嗎?
誣告罪的刑責如下:
▪ 法定刑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六萬元以下罰金」;
▪ 若致人被羈押或造成重大損失,法院可加重刑責;
▪ 被害人可請求民事賠償,包括名譽損害、精神痛苦、收入損失等;
▪ 若是公共人物或重大媒體造謠,害被誣告人承受名譽打擊,賠償金額可能上百萬;
誣告成立後,相關法律救濟途徑包括:
▪ 向法院聲請名譽恢復程序;
▪ 提起民事侵權賠償訴訟;
若涉及公務員告發過程中違法,如濫用職權等,亦可能觸及《刑法》第282條等罪名。
實務案例與法院判決剖析
▪ 案例一:情侶爭執後誣告家暴
A與女友吵架後,以為中傷而報警控訴A家暴。警方調查與醫院驗傷後認定無證據,A獲不起訴。法院後續判B構成誣告罪,處拘役三月,並要求賠償精神損失及恢復名譽。
▪ 案例二:誤以為受騙而指控詐欺
C於網路交易中未收到物品,自行判斷對方詐欺,報案後未立案調查即反向被告誣告。調查後證明為貨運延遲,而非詐欺。法院認定C沒有蓄意,屬善意誤解,因此不成立誣告罪。
▪ 案例三:記者追蹤不實新聞被判誣告
某新聞記者未查證即發布名人涉財產詐欺內容,導致被害人遭警方邀訊偵查。法院認定行為屬故意發布不實訊息、導致司法調查,判處有期徒刑六個月,得易科罰金。
我們提供哪些誣告罪相關法律服務?
若您面臨誣告指控或擔心遭誣告誤陷,我們可提供如下專業協助:
▪ 初步案件評估,鑑別告發情形及可行辯護策略;
▪ 協助蒐集通聯記錄、證人證詞及第三方資料;
▪ 擬定辯護方向,包括善意告發與事實查核;
▪ 出庭辯護與程序陪同;
▪ 協助提出證據以證明告發基於善意、誤解或善意搜索訊息;
▪ 若為被誣告受害人,協助提起偵查程序確認、名譽修復與民事賠償;
▪ 若涉及公務員告訴或媒體行為,協助釐清告訴權使用是否違法。
誣告罪不是小事,一旦成立可能反被追究刑責與民事賠償
誣告不只是錯誤報案,而是帶來司法資源浪費、名譽侵害、心理創傷以及法律責任的問題。若收到誣告指控,切勿消極應對,應立即採取法律行動進行辯護、證明行為非蓄意。如您或親友有誣告相關疑慮,歡迎聯繫我們專業法律團隊,我們將提供策略辯護與程序協助,保障您的法律權益與公正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