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 > 法律知多少 > 勞資爭議

免費法律諮詢專線(24小時法律諮詢專線)
0800-671-671

法律知多少
勞資爭議

什麼是責任制?與一般工時制有何不同?

責任制是一種勞動關係制度,主要適用於主管或專業人員,其核心在於「以工作成果為衡量基準,而非以工時」。與《勞動基準法》所定一般工時制度(每日8小時、每週40小時)不同,在責任制下:
 
▪ 雇主可不強制管理上班打卡時間,但應明確訂定職務範圍與績效指標;
▪ 工作成果與責任履行情況將直接影響薪資待遇,工時長短不再構成加班計算基礎;
▪ 即使加班也不適用基本加班費計算方式,但仍必須給予勞工合理補償,如責任津貼或勞動成果獎金;
▪ 適用對象須符合主管機關規範,如主管、經理級人員或具技術性專業資格者等。
 
責任制的目的在於提升人才靈活度與工作彈性,但前提為勞資雙方協議自願並訂有績效與補償機制。

什麼是責任制?
 
責任制能讓公司合法不給加班費?我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
 
很多勞工對責任制心存疑慮,擔心成為「超時奴工」。根據法律與實務觀點,責任制仍應適度保障勞工:
 
1.工時仍須合理
雖無打卡限制,但不代表可以全天候被工作綁架。過勞風險仍受《職業安全衛生法》保障,雇主應避免讓責任制人員精神與身體過度負荷。
 
2.績效未能衡量工時則須補償
若衡量一項職責須時數過長而績效也低,雇主不得以責任制逃避給薪,應補貼津貼或獎金以維持公平。
 
3.簽訂制度時須書面約定
勞資雙方應協議責任內容、工作時段與履職目標等細節,並將責任津貼或彈性補償明確寫入契約或工作規範中。
 
4.仍適用最低工資與休息日保障
責任制人員仍應享有週休及法定假、病假、特休等基本勞動權利,企業不得任意剝奪。
 
5.爭議可訴請法院或勞資會議判定
若爭議發生,法院通常會針對是否有績效量化依據與補償機制進行審查。如發現無補償措施或過度剝削,可能逆轉為一般工時適用並要求加班費。
 
責任制並不是免責權證,而是有其法定限制與條件。
 
我被責任制錄取後被要求加班不給費用,可以提告嗎?
 
若你被安排為責任制員工但遭超時工作且無補償,以下維權策略可參考:
 
1.檢視簽署約定內容
若聘書或規章未寫明責任範圍、工作成果標準與補償制度,可能構成不合法制度,勞工可提起法院確認制度無效。
 
2.蒐證記錄工作時數與工作成果
包括IM紀錄、通話紀錄、郵件往來等,可以協助法院認定實際工時與工作量。
 
3.主張制度不適用應回歸工時計算
法院實務常使用「實質裁量原則」,若責任制只名在制度上,實際運作卻完全像工時制,法院可能認定責任制無效,並依加班計算方式回補加班費。
 
4.向勞工局申訴或提出勞動訴訟
勞工可先向主管機關檢舉,亦可上法院提起勞動事件,主張加班費與津貼差額。
 
5.獲判加班費與精神慰撫金可能性高
若法院認同責任制不成立或雇主違法剝奪加班補貼,通常會要求回補所有欠發加班費,並可能加計利息與精神慰撫金。
 
因此如你因責任制不停工卻無補償,應儘速依法維權並尋求法律協助。
 
實務案例解析:法院如何裁定責任制爭議?
 
▪ 案例一:名不符實的責任制
某科技公司將研發人員納入責任制,卻未設定績效指標,也未另行給付津貼。法院認定責任制制度與實務落差大,裁定責任制無效,判雇主補足過去加班費與利息。
 
▪ 案例二:責任制有制度但工作量超出合理
B公司為主管採責任制,雖有年度工作成果目標與獎金制度,但主管每週需投入80小時。法院裁定該制度無法合理對應超時投入,須補償加班時數差額,並判令提供相應津貼。
 
▪ 案例三:責任制加補貼合法案例
C公司與員工簽訂責任制契約,明定月休8天、每月津貼3萬元作為加班補償,績效未達標時補貼可按比例折減。公司依約履行,法院認定制度合理,駁回員工主張。
 
▪ 案例四:因責任制被霸凌且剝奪休假
D為責任制主管,長期超時未能放假,也遭主管設定不合理 KPI。法院判定公司違反《職業安全衛生法》與《勞基法》,命復職並補發津貼、加班費及慰撫金。
 
我們提供哪些責任制相關法律服務?
 
▪ 協助企業或勞工審查責任制契約、津貼與工時制度
▪ 評估責任制是否符合實務操作標準與法律規範
▪ 設計績效指標與補償架構,協助公司合法引入責任制
▪ 調查責任制員工過勞與被剝削情況,協助蒐證
▪ 代表勞工或企業進行調解或訴訟,協助加班費爭訟或制度合法化
▪ 對違法案例提出行政申訴與雇主輔導方案
 
責任制是雙面利劍,懂法才能保障權益
 
責任制若設計與執行得當,可提升工作彈性與自主性;若制度流於空文,則容易成為剝削工具。無論你是雇主、主管或責任制員工,都應清楚法律責任、績效指標與補償機制,並以制度與實務合一為原則。如果你正面臨制度設計或爭議問題,歡迎與我們專業法律團隊聯繫,我們將協助你以法為基,建立公平、合規、可持續的責任制制度。
電話諮詢LINE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