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位置:首頁 > 法律知多少 > 勞資爭議

免費法律諮詢專線(24小時法律諮詢專線)
0800-671-671

法律知多少
勞資爭議

什麼情況算是資遣?資遣和退休、辭職有何不同?

資遣是指雇主因經營考量或組織調整,依法終止與勞工的勞動契約,屬於雇主主動終止制度。主要特徵包括:
 
1.與退休或辭職不同:退休是勞工自願且符合法令年齡,辭職是勞工主動提出離職,資遣則由雇主提出終止。
2.依法有補償義務:資遣應依《勞動基準法》第16條等規定,支付資遣費、預告薪資與未休特休。
3.非個人過失:資遣須基於「企業經營困難」或「職務取消」等理由,不得為個別歧視或不當原因。
4.須符合程序與通知:雇主應於預定終止日前通知,並盡可能提前說明資遣理由與程序,否則可能違法。
 
常見原因包括縮編、工作機械化、無法續約等,且不可簡化為表面上的「員工不勝任」。

什麼情況算是資遣?
 
資遣我該怎麼應對?有哪些權利可以爭取?
 
若遭資遣,勞工應瞭解自己的權益並適時主張:
 
1.確認資遣條件是否合法
▪ 雇主需以企業經營因素為由,如績效不佳、工時減少、組織裁併,不可為業務需要卻指名資遣特定人。
▪ 若非經營需求,如歧視、不公平待遇,此為不當資遣,可提起勞資爭議或不當解雇訴訟。
 
2.確認資遣費計算正確與預告制度
▪ 依任職年資計算,每滿一年發一個月平均工資;未滿一年則按比例計算。
▪ 預告期為通知後一個月離職;若雇主不預告,需補發一個月薪資。
 
3.確認未休假是否補償
▪ 依照特休應斟酌比例,未使用特休應於資遣時補償。
▪ 若雇主拒絕支付,可透過勞工局仲裁或法院請求追償。
 
4.爭取社會保險與失業給付
▪ 雇主依法為勞工投保勞健保,資遣日需停止投保但可申請失業保險與職訓補助。
▪ 勞工可向主管機關申請失業給付,並參加職業訓練或轉業輔導。
 
5.必要時提起訴訟或求償
▪ 如雇主無正當理由資遣、欠未支付補償或剝奪特休等權利,可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向勞動部提出調解請求。
 
資遣後有哪些法律救濟管道?勝訴機率高嗎?
 
勞工面臨資遣後可透過以下法律程序回應:
 
1.申請勞資爭議調解
▪ 要求限期由勞資雙方於主管機關進行調解,若未達共識可轉由仲裁或法院判決。
▪ 勞動事件法保障此程序,仲裁裁定具有法律拘束力。
 
2.聲請不當解雇訴訟
▪ 如認定資遣不當,可向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並返工或賠償。
▪ 勞動事件法規定訴訟期間由法院審理,對保護勞工權益較有利。
 
3.民事求償
▪ 除行政救濟,也可請求補償金、損害賠償,包含精神損害賠償、薪資差額等。
▪ 若雇主惡意拖欠,法院多數會支持勞工的請求。
 
4.行政申訴與勞動部裁罰
▪ 可向當地勞工局申訴,若雇主有違法行為,主管機關能裁罰並命令補正。

實務上,以下案件較具勝訴機率:
▪ 資遣理由模糊或缺乏書面證明;
▪ 未預告、未補償特休或資遣費;
▪ 名單包裹個人資料,如性別、年齡或工會成員等偏見因素。
 
實務案例分享:法院如何判定資遣爭議?
 
▪ 案例一:部門裁減但特定員工資遣
A在公司工作多年,因部門調整被資遣,但同部門其他人保留。法院認定雇主資料不充分、資遣具有選擇性,判定資遣為不當解雇,命復職或賠償薪資。
 
▪ 案例二:未發放資遣費與預告費
公司提前通知三天後即資遣B,B依規定應領一個月預告金加資遣費,被雇主拒絕支付。經勞資調解未果,法院判決公司須補發200萬資遣與預告費。
 
▪ 案例三:屬合法資遣但特休補償不足
C因公司整併而被資遣,雇主支付資遣費但漏算特休補償。法院支持C主張,命公司補發未排休假款。
 
▪ 案例四:裁撤後二度聘雇仍維續聘資格
D公司宣稱裁撤專案團隊資遣多位員工,數月後又重新招募原職務以新名義雇用。法院認定為變相續聘而非法資遣,要求返還薪資並享工會正式員工資格。
 
我們提供哪些資遣相關法律服務?
 
如果您面臨資遣或想掌握資遣後權益,我們可提供以下專業協助:
 
▪ 資遣契約條件審查;
▪ 計算資遣費、預告補償與未休假額度;
▪ 協助與雇主協商,保障利益最大化;
▪ 勞資調解與訴訟代理;
▪ 行政申訴與主管機關程序協助;
▪ 資遣後就業服務、失業保險申請與職能轉訓輔導;
▪ 特殊身分者案件處理(如懷孕、工會幹部、年長者)。
 
資遣雖合法,但不可隨意濫用,用對程序才有保障

資遣不只是結束工作,更是開始一段法律程序與權益計算。善用法律,能保障應得資遣補償與勞動權益。若您正在面臨資遣壓力,或要準備資遣方案,歡迎隨時諮詢我們的專業團隊,我們將提供最實務、最貼身的支援,幫助您走過職涯轉型期。
 
資遣不只是結束工作,更是開始一段法律程序與權益計算。善用法律,能保障應得資遣補償與勞動權益。若您正在面臨資遣壓力,或要準備資遣方案,歡迎隨時諮詢我們的專業團隊,我們將提供最實務、最貼身的支援,幫助您走過職涯轉型期。資遣是指雇主因經營考量或組織調整,依法終止與勞工的勞動契約,屬於雇主主動終止制度。主要特徵包括:
 
與退休或辭職不同:退休是勞工自願且符合法令年齡,辭職是勞工主動提出離職,資遣則由雇主提出終止。
 
依法有補償義務:資遣應依《勞動基準法》第16條等規定,支付資遣費、預告薪資與未休特休。
 
非個人過失:資遣須基於「企業經營困難」或「職務取消」等理由,不得為個別歧視或不當原因。
 
須符合程序與通知:雇主應於預定終止日前通知,並盡可能提前說明資遣理由與程序,否則可能違法。
 
常見原因包括縮編、工作機械化、無法續約等,且不可簡化為表面上的「員工不勝任」。
 
資遣我該怎麼應對?有哪些權利可以爭取?
 
若遭資遣,勞工應瞭解自己的權益並適時主張:
 
確認資遣條件是否合法
 
雇主需以企業經營因素為由,如績效不佳、工時減少、組織裁併,不可為業務需要卻指名資遣特定人。
 
若非經營需求,如歧視、不公平待遇,此為不當資遣,可提起勞資爭議或不當解雇訴訟。
 
確認資遣費計算正確與預告制度
 
依任職年資計算,每滿一年發一個月平均工資;未滿一年則按比例計算。
 
預告期為通知後一個月離職;若雇主不預告,需補發一個月薪資。
 
確認未休假是否補償
 
依照特休應斟酌比例,未使用特休應於資遣時補償。
 
若雇主拒絕支付,可透過勞工局仲裁或法院請求追償。
 
爭取社會保險與失業給付
 
雇主依法為勞工投保勞健保,資遣日需停止投保但可申請失業保險與職訓補助。
 
勞工可向主管機關申請失業給付,並參加職業訓練或轉業輔導。
 
必要時提起訴訟或求償
 
如雇主無正當理由資遣、欠未支付補償或剝奪特休等權利,可向地方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或向勞動部提出調解請求。
 
資遣後有哪些法律救濟管道?勝訴機率高嗎?
 
勞工面臨資遣後可透過以下法律程序回應:
 
申請勞資爭議調解
 
要求限期由勞資雙方於主管機關進行調解,若未達共識可轉由仲裁或法院判決。
 
勞動事件法保障此程序,仲裁裁定具有法律拘束力。
 
聲請不當解雇訴訟
 
如認定資遣不當,可向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僱傭關係存在並返工或賠償。
 
勞動事件法規定訴訟期間由法院審理,對保護勞工權益較有利。
 
民事求償
 
除行政救濟,也可請求補償金、損害賠償,包含精神損害賠償、薪資差額等。
 
若雇主惡意拖欠,法院多數會支持勞工的請求。
 
行政申訴與勞動部裁罰
 
可向當地勞工局申訴,若雇主有違法行為,主管機關能裁罰並命令補正。
 
實務上,以下案件較具勝訴機率:
 
資遣理由模糊或缺乏書面證明;
 
未預告、未補償特休或資遣費;
 
名單包裹個人資料,如性別、年齡或工會成員等偏見因素。
 
實務案例分享:法院如何判定資遣爭議?
 
案例一:部門裁減但特定員工資遣
A在公司工作多年,因部門調整被資遣,但同部門其他人保留。法院認定雇主資料不充分、資遣具有選擇性,判定資遣為不當解雇,命復職或賠償薪資。
 
案例二:未發放資遣費與預告費
公司提前通知三天後即資遣B,B依規定應領一個月預告金加資遣費,被雇主拒絕支付。經勞資調解未果,法院判決公司須補發200萬資遣與預告費。
 
案例三:屬合法資遣但特休補償不足
C因公司整併而被資遣,雇主支付資遣費但漏算特休補償。法院支持C主張,命公司補發未排休假款。
 
案例四:裁撤後二度聘雇仍維續聘資格
D公司宣稱裁撤專案團隊資遣多位員工,數月後又重新招募原職務以新名義雇用。法院認定為變相續聘而非法資遣,要求返還薪資並享工會正式員工資格。
 
我們提供哪些資遣相關法律服務?
 
如果您面臨資遣或想掌握資遣後權益,我們可提供以下專業協助:
 
資遣契約條件審查;
 
計算資遣費、預告補償與未休假額度;
 
協助與雇主協商,保障利益最大化;
 
勞資調解與訴訟代理;
 
行政申訴與主管機關程序協助;
 
資遣後就業服務、失業保險申請與職能轉訓輔導;
 
特殊身分者案件處理(如懷孕、工會幹部、年長者)。
 
小結:資遣雖合法,但不可隨意濫用,用對程序才有保障
資遣不只是結束工作,更是開始一段法律程序與權益計算。善用法律,能保障應得資遣補償與勞動權益。若您正在面臨資遣壓力,或要準備資遣方案,歡迎隨時諮詢我們的專業團隊,我們將提供最實務、最貼身的支援,幫助您走過職涯轉型期。
電話諮詢LINE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