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緝是一種司法強制措施,當被告或受刑人因逃亡、藏匿或未依法出庭、執行刑罰時,法院或檢察機關得依法發布通緝令,要求全國執法機關協助拘提該人。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84條,以下情況可能被通緝:
▪ 收到正式傳票卻無故不到庭;
▪ 已經核發拘票但仍未能拘提到案;
▪ 被告或受刑人有逃亡、藏匿之虞;
▪ 假釋人違反觀察規定或失聯。
通緝令一旦發布,相關人員將成為警方列管的對象,並可能隨時遭到查緝、拘捕。通緝可分為一般通緝與加重通緝,後者多應用於重大刑案、財產犯罪或對社會安全有重大危害者。
通緝後會怎樣?我還能繼續生活嗎?
被通緝後的影響是全面性的,不僅僅是「可能被抓」,還會涉及多項生活限制與法律風險:
▪ 警方全國通報,隨時可能在例行臨檢、路邊盤查、機場入出境被查獲;
▪ 無法辦理正常身分事務,如戶籍遷移、換發證件;
▪ 名譽受損,社交關係及工作機會受到嚴重影響;
▪ 銀行帳戶可能被監控,甚至被凍結(如涉及洗錢或詐欺);
▪ 若遲遲未到案,可能會被認定有逃亡意圖,喪失緩起訴、交保或緩刑機會。
雖然通緝並不代表「已被判刑」,但它是法律對當事人最直接的行動制裁。任何拖延或逃避,只會導致情況惡化。
通緝了還能撤銷嗎?怎麼面對比較安全?
好消息是,通緝雖然嚴重,但並非無法處理。當事人可透過以下方式妥善應對:
1.主動投案
請專業律師陪同向檢察署或法院報到,表達願意面對法律程序的誠意。這是最被法院接受的方式,能增加交保或責付的機會。
2.合法說明失聯理由
若因重大疾病、意外或通信問題未能出庭,律師可協助整理醫療證明、通聯紀錄等資料,請求法院撤銷通緝。
3.律師代為聲請處理程序
如尚未被拘捕,可由律師申請撤銷通緝,或爭取以具保、責付等方式讓當事人順利重回司法程序。
1.釐清刑責狀態
若通緝來自於已確定判決未執行,需先評估是否能申請易服社會勞動、易科罰金或緩刑,避免立即入監。
通緝者若能誠實面對、理性處理,法院與檢察官通常會考量其悔意與配合度,作出相對寬緩的處分。
通緝相關法律知識與程序重點
通緝的法源依據主要包括:
▪ 《刑事訴訟法》第84條:逃亡或藏匿時得通緝;
▪ 第85條:通緝書應記載事項與簽發人;
▪ 第86條:通緝須依法通知相關機關;
▪ 第87條:通緝中人得拘提並強制出庭。
此外,通緝案件若涉及重大刑案,還可能受到《組織犯罪防制條例》、《洗錢防制法》等其他特別法規的約束與延伸處理。
實務案例解析
▪ 案例一:輕罪逃庭遭通緝,主動投案爭取緩起訴
張姓男子因交通肇事致傷遭起訴,因搬家未收到法院傳票未出庭,遭通緝。經律師陪同自首並提出通訊異常證明,檢察官撤銷通緝並建議緩起訴處分。
▪ 案例二:重大詐欺案潛逃十年,通緝期間被捕
李姓男子涉虛設投資公司詐取千萬資金,案件開庭前潛逃出境,遭長期通緝。十年後在機場返國時被查獲,法院認為其有逃亡惡意,裁定收押並從重量刑。
▪ 案例三:病重未報到被誤通緝,成功爭取免收押
黃姓女子假釋後定期須報到,因重病住院無法履行,被誤認失聯遭通緝。家屬委任律師提出病歷與醫院證明,成功撤銷通緝,法院裁定免收押僅須補報觀察期。
我們提供的通緝處理法律服務
如您或家人目前處於通緝狀態或擔心被通緝,我們可協助以下項目:
▪ 查詢通緝狀態與原因分析;
▪ 擬定合法投案計畫與律師陪同報到;
▪ 協助聲請撤銷通緝或具保責付;
▪ 準備醫療、家屬、就業等佐證資料;
▪ 協調檢察官與法院,降低刑事風險;
▪ 評估刑期與替代執行方式;
▪ 協助處理後續監所安置或緩刑申請。
通緝不是終點,而是重新面對的起點
通緝不代表「被定罪」,而是提醒你回到司法程序的重要警訊。若能主動處理,透過法律專業協助,爭取緩起訴、交保或撤銷通緝的機會並非不可能。
我們的律師團隊擁有豐富刑事案件與通緝處理經驗,無論您是案件當事人或親友,都歡迎您聯繫我們,讓我們為您建立最合適的法律應對策略,助您脫離風險、重獲自由。